来源:光明日报 | 2023年11月07日 17:34:02
2.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要求
农业强国是一个动态的比较概念。如果一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业竞争力或农业优势部门现代化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并能够引领世界农业发展,则可以称之为农业强国。中国从农业大国转变为农业强国,既要遵循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要同中国的国情农情相结合,坚守自己的基本要求。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中国共产党科学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把握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农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只有坚持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使之沿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逐步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当前,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进一步发挥好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凝聚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提高新时代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推动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人多地少、农户分散承包经营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既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流转土地实现大规模集中经营,也不可能走一些发达国家高投入高成本、家家户户设施装备小而全的路子。建设农业强国要充分发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优势,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一方面,积极培育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将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事情。这种适度规模经营,既能够有效解决小农户生产存在的效率效益低下、与市场对接能力较弱、科技推广难度大等问题,又符合我国人均耕地少、地区差异较大、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等实际情况,有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农业生态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低,资源约束明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坚决摒弃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的发展观,着力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农业农村绿色发展道路,守住绿水青山,让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低碳乡村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农村的鲜明底色。同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农村生态优势变成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走生产生活生态良性循环的农业强国之路。
同步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当前,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摆在突出位置。农业强国不仅意味着农业强,还要求农村美、农民富,因此,需要我们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此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此外,与以资本逐利为主导的传统资本主义农业发展模式不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要求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着力推动城乡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安全标准、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乡村社会留存的独特文化,具有重大的传承发展价值。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农耕文化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不断演变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时至今日仍渗透在中国乡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进一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成分,使其成为塑造新时代家风和新型农民精神世界的有益元素,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